蠟染文化
蠟染,古稱蠟纈,是古老的印染工藝,“纈”,系也,謂系繒為文也;“纈”做動詞用,意思就是印花。
蠟染的歷史十分悠久,秦漢間始有,曾盛行于隋唐時期。宋代苗族的點蠟幔,就是久負盛名的蠟染制品。雖無緣于纏金繞翠的皇威貴婦,卻與漢時的霓裳羽衣,唐時的絲帛錦繡,明清的綢綈緞服爭過風光。
蠟染又稱蠟防,屬防印印花。
蠟染布料多以麻棉土布為主,染料是藍靛,是藍葉發酵而成的天然染料,以蜂蠟為主要防染劑。蠟繪工具是銅制蠟刀,這種以刀代筆的特點,形成了蠟染的特有表現方法,所以人們說蠟染是刀尖上的藝術。
蠟染的工藝較為簡單,即用銅刀蘸溶蠟繪畫于布,入靛漬染,沸水去蠟,花紋如繪。
蠟染的特征是冰紋,有人說它是蠟染的靈魂。蠟繪在染色時,布帛因褶皺而龜裂,染液隨蠟縫滲透,留下人工難以描繪的冰紋肌理。同一紋樣出自一人之手,冰紋相異,自然天趣。這種不可復制的形態之美,是人與手發揮的微妙波瀾。